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全面展现湖南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之势,传递“湖南智造”的高品质与信赖感,提升品牌口碑,深度链接企业与消费者,长沙国际车展组委会特别策划推出“‘奋进十五五’湖南新能源汽车(含燃油车)产业主题采访”系列报道,带消费者提前领略“湖南智造”实力,见证湖南汽车的产业升级路径。

【相关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龙真 长沙报道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重塑。以安徽、湖南、河南为代表的中部“造车军团”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推动着全国汽车版图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中部崛起:新集群加速形成
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迎来标志性事件:安徽省在汽车总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上双双超越传统汽车强省广东,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湖南省以167.7%的惊人增速领跑新能源整车制造,与河南省一同,凭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幅,双双冲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行列。
数据持续印证这一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安徽省汽车产量达76.17万辆,首次超越广东,成功登顶全国产量榜首;湖南省从第十八位,跃升至前十;河南等中部地区省份,汽车生产规模也实现稳步上升。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最新数据显示,安徽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湖南省以117.86万辆的亮眼成绩,稳居前十,并向上海市、浙江省等长三角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奋力追赶。最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有分析认为,预计今年全年,中部省份的汽车生产规模还将持续扩大,中部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北汽株洲基地生产线。
对于这一格局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表示,“这一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从今年起各省汽车产量改按生产地进行统计,统计口径的变化使传统优势省份数据缩水,中部省份获益。但实际上,数据上的一升一降,一方面与汽车市场‘油降电升’的份额变化保持同频,另一方面背后也折射了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节奏不一与新兴产业集群锚定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突破的深层次原因。”
柳燕进一步分析,伴随着这种变化,从今年开始,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势地区将加快由产业规模转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转型,中部省份凭借“后发优势”将迎来发展的黄金窗口期,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六大产业集群正在面临洗牌,优势地位的竞争将呈现新的格局。
重塑之路有何共同“密码”
安徽的登顶、湖南的速跑、河南的追赶,虽然路径各有侧重,但剖析其成功逻辑,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密码”。
首先,前瞻布局与生态构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融合的百年变革,产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体系与集群实力的较量。产业集群是生态繁荣的核心载体,呈现“创新协同化、配套本地化、生态一体化”特征。近年来,以安徽、湖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围绕比亚迪等核心新能源整车企业,持续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项目,培育打造完整的本地和近地化的核心供应链体系,凭借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渐吸引高技术企业在当地布局,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
其次,政策协同与市场激活。地方政府也加强产业集群顶层设计,实施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买车、用车环境,实实在在地拉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以消费促进产业规模的增长。

广汽埃安长沙分公司。
第三,内生动力与外部拓展。中部地区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创新研发活力,依托整车重大项目,形成了“整零协同”的良好布局,当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聚集地之一。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腹地市场,为产业转移和产能消化提供了巨大空间。此外,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支持国内国际市场同步开拓,为产业增长开辟了第二战场。
因此,“产业积累+科学布局+政策协同”的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的模式,是中部省份实现汽车生产规模快速增长的核心原因。
区域竞争的加剧正重塑着中国汽车产业版图。当前,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浪潮仍在奔涌,中部省份并未满足于现状,仍在加速重构和优化汽车产业链,力图在这轮产业变革的决定性窗口期,巩固并扩大其领先优势。
来源:红网
作者:龙真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2997.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