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年步履铿锵,湘食产业写华章。值此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红网传媒推出《湘食密码》系列报道,看“湘”字号食品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记录功勋步履与匠心突围,聚焦辣味江湖与舌尖使命,解读产业兴替密码,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婉 综合报道
清晨六点,一箱箱新鲜食材准时送达长沙某高校食堂的后厨,通过线上服务平台,不仅可溯源这批食材,还能实现智能报餐、库存预警,为该校减少30%剩餐,解决“成本高、效率低”痛点。
这场看似平常的食材交接,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供应链数字化革命,一家原本专注IT服务的公司,用代码重构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
从IT机房到田间地头的跃迁
2015年,在国家“互联网+农业”政策东风吹拂下,大农科技迎来了关键转折。
企业敏锐发现,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率高,很多单位食堂的食材仍依赖传统农贸市场采购,价格不透明、溯源缺失。基于以前积累的电商平台技术,团队毅然决定转型,将IT基因注入农业供应链。

2016年,公司中标首个政务系统供应链项目,倒逼企业快速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体系。“48小时留样、全程可追溯,这种严苛要求成为我们技术升级的最佳催化剂。”大农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忆,项目成功后,公司迅速将这套标准复制到学校、医院等领域,形成独特的“场景验证—技术沉淀—市场复制”发展闭环。

那么,技术如何重构农业供应链?大农科技用四大技术体系破解行业痛点,溯源系统让食材“会说话”。1.自研的商品体系管理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批次追踪,如新疆羊肉从牧场到食堂的26个节点记录,解决了信任缺失问题;2.智能分拣让效率大提升,分拣流水线系统降低损耗15%(传统人工损耗超8%),长沙仓日处理量达200吨,支持3000+SKU精准分拨;3.冷链物流让保鲜更精准,集成北斗定位与温感监测技术,确保生鲜食材2小时内达温,在怀化项目中,实现了-18℃冻品全程控温,破解了“最后一公里”腐损难题;4.构建团餐SaaS,为B端客户提供智能报餐、库存预警,解决“成本高、效率低”痛点。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构建起坚实的竞争壁垒。自此,公司业务快速拓展,截至2023年全国布局18省市,设立35家分支机构,服务超13万日活量,2025年乌鲁木齐分公司成立,拓展西北市场的B端市场。
从技术优势到生态护城河
随着技术优势的积累,大农科技开始构建三层防护体系。首先,资质护城河成为敲门砖。持有稀缺资质,让公司能够进入门槛更高的B端市场。资料显示,目前大农科技服务500多家政企单位,年配送量超10万吨,保持食品安全零事故记录。

其次,标准话语权提升行业地位。目前正在参与起草两项关于农产品配送方面的国家标准,不仅增强了企业影响力,更让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共识。最后,夯实自研系统,稳固技术闭环,构建复制能力。将以湖南为原点,持续深耕 “技术+供应链”,争取2028年前实现全国500个县域服务覆盖,成为农业产业数字化的“新基建”。
当下,大农科技形成“B端供应链(团餐+政企)+C端社区生鲜(敬得小店)+数字农业”三核驱动。2025年配送量预计达到20万吨,日配送冷链车队近100台/次,并在低空冷链配送领域进行试点。

孵化“敬得小店”社区品牌,打通服务家庭的“最后100米”。2023年在长沙试点5家店,目前已开业13家,计划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先开500家门店,成功后再向其他城市复制。
面对未来,计划2026年启动“千县万仓”计划,深化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试点),2028年力争实现全国300个网点仓和中转仓。同时推出“分拣云平台”,开放给中小供应商,目前已接入多家企业。
代码种出的新农业
大农科技的转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IT基因融入传统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整个产业逻辑的重构,从依靠经验到依赖数据,从分散经营到标准化运作,从区域局限到全国复制。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科技企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用数字化思维重构产业生态。当大农科技从IT服务商转型为“新农人”,它带来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整个农业供应链的价值重估。
未来农业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数字化能力的竞争。大农科技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用代码种出“新农业”的故事,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注解,科技赋能,让每个餐桌都能享受到更安全、更新鲜的食品。
来源:红网
作者:向婉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nograb/646955/68/15454163.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