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年步履铿锵,湘食产业写华章。值此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红网传媒推出《湘食密码》系列报道,看“湘”字号食品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记录功勋步履与匠心突围,聚焦辣味江湖与舌尖使命,解读产业兴替密码,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婉 邓晓娟 综合报道
周末的龙牌湘潭工厂的酱园里,一群年轻人正举着手机在巨大的酱缸前自拍。不远处,老师傅正在演示小缸酿造的工序,酱香弥漫的酱园成为最生动的背景板。
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正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龙牌酱油所蜕变后的场景,从祖辈厨房里的调味品,变成年轻人朋友圈的打卡点,这家老字号完成了一场生动的品牌年轻化实验。

老字号的烦恼
1740年,江西商人龚斐然在湘潭创立龚庆祥斋酱作坊,开启了龙牌酱油的传奇历程。此后的近两百余年间,龙牌酱油曾三次荣获国家银质奖,成为湘潭酱油的活化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品牌,一度遇到发展瓶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正值民营调味品企业崛起,市场被李锦记、海天、加加、千禾等一干新的调味品品牌占据,龙牌因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反应慢陷入困境。此阶段品牌战略以“应对竞争”为主,尝试优化产品结构,但受限于国营体制,改革效果有限,品牌影响力逐渐下滑。
转机发生在2019年,湘菜产业领军人物汪峥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入主龙牌,开启了品牌的活化之路。汪峥嵘上任后大刀阔斧,重新整理老字号的价值定位,核心战略定为“守正创新”,一方面坚守百年晒露工艺,推动酿造技艺申遗;一方面开展72项技改,拓展至60多个产品品种,布局线上线下渠道,建设长沙龙牌湘味研发中心,目标推动品牌上市并形成百亿产值湘味产业集群。

老工艺的新表达
“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湘潭菜在湘菜拥有自己的“江湖地位”,龙牌酱油功不可没,之所以酱油口碑持久,与龙牌的生存环境、传统工艺息息相关。
要知道,湘潭地处北纬28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这里盛夏高温,冬季寒冷,春夏交替期天气潮湿,十分适宜人工酱油的酿造。加上当时湘潭及周边农业发达,黄豆、小麦等酱油酿造核心原料供应足且品质优良,为酱作坊提供稳定原料保障。
春制曲、夏制胚、秋晒油、冬酿香,龙牌酱油坚持采用天然晒露长周期传统发酵工艺。大豆通过日晒夜露、8个月左右的发酵,历经去渣、晒豆、制曲、接种、翻胚等22道工艺。这种发酵方法,醅体温度温和、均匀,不产生局部过热、过冷现象,产出的酱油汁浓郁、色乌红、香温馨,堪称色香味“三绝”。

2022年,龙牌酱油酿造技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那么传统口味能得以流传,离不开“老匠人带徒”计划,龙牌坚持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员工跟随资深老匠人学习传统晒露、发酵等核心工艺,签订传承协议,明确传承责任与目标;同时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开展酱油风味物质合成代谢机理研究,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传承人。
为避免工艺流失,一方面建立工艺档案库,确保工艺可追溯、可传承,同时将核心工艺纳入企业标准;一方面开放部分生产线作为“非遗体验基地”,邀请消费者、学生参观传统酿造过程,开展“酱油酿造体验活动”。
从调味品到生活方式
龙牌食品公司早在2020年就开始“试水”文旅融合。立足自身特色,发展工业旅游,让更多人走进龙牌,体验龙牌,了解“龙牌故事”。
龙牌食品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点酱台、龙牌酱油博物馆、龙牌食品游客中心手工制作体验馆等,打造工业旅游网红“打卡地”。在“旅游+研学”带动下,龙牌食品公司人气高涨,助力龙牌酱油走进千家万户。且每年举办一届“打酱油节”,邀请八方来客“打酱油”、品尝美食,擦亮湘潭“中国酱油之乡”金字招牌。

品牌的年轻化不仅是营销层面的改变,更是整个商业生态的重构。龙牌从单一酱油产品扩展到老抽、生抽、料酒、蚝油、食醋等100多个品类,覆盖了现代厨房的所有需求。更重要的是,龙牌正在从调味品制造商转变为生活方式提供者。
当两百多岁的龙牌酱油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它揭示的不仅是单个品牌的成功转型,更是老字号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真正的品牌年轻化,不是简单更换包装或投放广告,而是通过空间再造、价值重构,让传统文化以现代人愿意接受的方式“活”在当下。
龙牌酱油的实验证明,老字号最大的财富不是历史有多久,而是能否让历史成为连接当代的桥梁。当古老的酱缸遇见年轻人的自拍杆,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恰恰是中国老字号走向新生的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向婉 邓晓娟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3860.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