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康希 蒋玉玲 实习生 汤倩文 通讯员 陈晓兰 长沙报道
在长沙市开福区清湘第二小学校园里,春风中扶摇而上的不是普通的风筝,而是承载着千年非遗智慧与童真创意的“文化信使”。这些由学生们亲手扎制竹骨、描绘传统纹样的纸鸢,在蓝天下翩跹,生动演绎着学校将非遗传承融入美育课堂的实践,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新芽。
非遗浸润校园:从风筝节启航
清湘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慧介绍称,“自学校开办以来,我们便以‘非遗浸润校园,美育点亮未来’为核心理念。”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传承非遗为起点,依托风筝节等项目化学习,将艺术创作与课程设计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实现全面发展。
五年级学生江瑜恬在亲手扎制风筝骨架、描绘传统纹样的过程中,有了真切的感悟:“亲手为风筝做骨架、画图案时才发现讲究真多,比如两边对称才能飞得稳。”她眼中闪烁着光,“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但当我的风筝飞上天空那一刻,我懂了——传承就在这一针一线里。只要我们不忘记,老祖宗的智慧就能一直传下去。”
项目化学习:为非遗美育注入活力
当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苏醒,当斑斓的色彩随风筝翱翔于校园上空,清湘第二小学以春风为信使,传递着文化传承的密码。这所校园证明,美育无需刻板说教,非遗亦非尘封旧物——只要给予土壤,传统的种子就能在年轻生命中焕发新芽,让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少年精神脊梁中最坚韧的部分。
据开福区少年宫主任浣润姣表示,开福教育在构建“非遗+美育”体系过程中,以项目化学习为路径,将全员文体美育有机融入动手实践与艺术创作。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师生审美素养、协作精神与文化自信,是文体美育融合的优秀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康希 蒋玉玲 实习生 汤倩文 陈晓兰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nograb/646941/99/1510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