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甘红 黎娜 吴思静 通讯员 李丹 刘珂 浏阳报道
又到一年春暖花开之时,每年古港的油菜花都会在这个季节惊艳朋友圈。
地处浏阳市东部的古港镇,因浏阳河流经境内,境域为历代商埠港口,而得名“古港”。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68.7%。空气清洁、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自然环境,深受花卉苗木的“喜爱”。
这里,也是小镇青年李先浏长大的地方,更是其返乡当“花农”创业十余载,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地方。
小镇青年李先浏和他的植物“伙伴们”。
大学生返乡当花农
在家门口找到诗和远方
“出生在浏阳河畔,大学在浏阳河畔,现在古港的种植基地也在浏阳河畔。”李先浏微笑着告诉记者,“我的人生和浏阳河有着不解之缘。”
1989年,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在离浏阳河不远的浏阳市人民医院(现已搬迁新址)降临,父母给他取的名字中也有一个“浏”字。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上个世纪50年代,一首民歌让浏阳河“九曲十八弯”的逶迤秀美闻名于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浏阳河水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儿女,更是串起了浏阳人浓浓的乡情。
2012年,从位于浏阳河畔的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专业毕业,在湖南建工集团工作一年后,李先浏毅然地辞职返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长沙致远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那时候大学生大多都向往大城市,回到农村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我很清楚自己最想做的是‘花农’。”李先浏笃定地说。“最开始只有10亩地,没请工人,每天背着锄头在地里干活,一边做一边想,这个植物怎么做容器培植。”
地栽主要是作为经济或庭院观赏用,而盆栽多用于室内居家观赏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打造家庭花园,李先浏和他的创业伙伴们瞄准了盆栽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2013年到2024年,脚踏实地,坚守梦想十余载,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李先浏都始终没有放弃。
“摸着石头过河,终于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花卉苗木种植的道路,花境容器苗的市场也在进一步打开。”李先浏说,“现在养花种草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标志,很多年轻人也成为了家庭园艺消费的主力。”
“迷迭香、黄金香柳、欧月、绣球,这些是基地最受欢迎的单品。”2023年,李先浏的基地种植面积有了150亩,通过线下销售和线上直播,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返乡的“花农”,在家门口找到了“诗和远方”,也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振兴乡村的风吹来了
他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一年好景看春耕,不误农时不负春。记者采访李先浏时,他正忙得不亦乐乎。
2017年,乡村振兴在祖国大地拉开帷幕。本就山清水秀的浏阳,在打造美丽乡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花农”李先浏的事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近郊游也成为了当下倍受人们喜爱的度假方式。
基于此,李先浏对自己的事业版图,也有了新的谋划。
“以前我们是把种植好的花卉苗木送出去,现在想要把大家请进来,在这里感受花卉苗木之美,在清新美丽的环境中也得到放松。”他说,2024年准备干的一件“大事”是将基地和文旅结合起来,向研学、公司团建等拓展。
基地花园规划图。
“我们要在基地建一个花园,让大家看到家庭花园最美最真实的样子。”一边说着,李先浏一边把花园的规划图发到了记者手机上。
在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李先浏也不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他和共同创业的小伙伴们,一起把当地的“菜农”培训成为了“花农”,教他们掌握培土、施肥等技能。“现在能够熟练上岗的已经有七八十人。”
李先浏说,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下一步,除了基地种植,他们还将鼓励当地村民在家种植。
“基地提供种苗、提供盆子、提供技术,村民自己种,达到要求后基地进行回收统一销售,这样他们的收入也会提高。”这对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李先浏基地种植的绣球。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高枝带雨压雕栏,一蒂千花白玉团。”在古诗词中,从来不乏形容植物之美的句子。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以持之以恒的热爱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业,小镇青年李先浏带着公司做到千万元营收的梦想,应该也会很快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甘红 黎娜 吴思静 李丹 刘珂
编辑:甘伟萍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846/61/1356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