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年步履铿锵,湘食产业写华章。值此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红网传媒推出《湘食密码》系列报道,看“湘”字号食品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记录功勋步履与匠心突围,聚焦辣味江湖与舌尖使命,解读产业兴替密码,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淑华 长沙报道
永州果秀的智能化车间里,柑橘正通过全自动分拣线流向加工环节。38岁的沈凡超拿起一瓶刚下线的黄桃罐头——瓶身上“果秀”的logo鲜亮夺目。而他手机里存着一张2009年的老照片:当年的超市货架前,同款罐头还印着“熙可代工”的字样。那时,他刚带着母亲赞助的启动资金,在长沙租下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试图让湖南的罐头“贴上自己的牌”。
“15年前没人信,代工工厂能做自己的品牌。”沈凡超摩挲着瓶身,指尖划过生产批次码,“现在我们用6亿元营收证明,农业企业的根,既要扎在果园的泥土里,也要扎在市场的需求里。”这瓶从“贴牌”到“创牌”的罐头,藏着这家湖南农业企业穿越三次行业周期的突围密码。
代工时代:WTO红利下的“P18编码”
果秀的起点,绕不开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的浪潮,也绕不开沈凡超母亲阳国秀的“下岗再创业”。1997年,从永州罐头厂下岗的阳国秀,望着市场里堆积如山的新鲜水果,和几个老同事凑钱创办了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那时没人想到,这家小厂会借着中国加入WTO的东风,成为美国市场的“隐形供应商”。
“母亲那代人的思路很实在:做食品,先把产业链扎稳。”沈凡超记得,母亲带队从苗圃起步,在永州、安徽砀山建果园,又引进国际标准生产线。“巅峰时,自有果园达3万亩、合作果园有10万亩,永州基地一天能加工500吨水果,直接服务近1万果农。”
彼时的熙可,靠代工罐头打开美国市场,90%以上的订单来自海外,但在国际客户的系统里,它只有一个代号——“P18加工厂”。2004年,沈凡超出国留学,在纽约超市看到自家生产的罐头贴着国外品牌,售价是出厂价的3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只做代工,永远没有自己的名字。”
这种“隐形”的尴尬,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被放大——外贸订单骤减,工厂开工率降到50%。刚归国的沈凡超在管理层会议上抛出想法:“创自有品牌,做国内市场。”反对声立刻响起:“代工稳赚不赔,做品牌要烧钱、要跑渠道,风险太大!”
最终,阳国秀拍板支持儿子:“市场变了,我们得跟着变。”2009年,“果秀”品牌正式注册。沈凡超带着3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长沙高桥市场租下办公室,开始跑超市、谈经销商。“最难的时候,我拿着国际认证报告去谈合作,对方问‘果秀是谁?没听过’。”但就是这段“从零开始”的日子,为果秀埋下了国内渠道的种子。
创牌渡劫:贸易摩擦下的国内逆袭
2018年的夏天,永州果秀的仓库里堆着刚生产完的罐头,美国客户的订单却突然停了——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骤增,果秀80%-90%的海外订单“断崖式”减少。
“车间里的机器停了一半,3000多名员工等着发工资,6000多户合作果农的水果眼看着要熟了。”沈凡超记得,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车间,和管理层开会到半夜。有人提议“降价保海外订单”,有人说“裁掉一半员工”,但沈凡超却翻出了2009年创建品牌时整理的国内渠道名单:“国内市场这么大,我们的罐头能进欧美超市,为什么不能进中国的渠道和供应链?”
突围的第一步,是“放下身段”。过去做代工时,果秀是“按标准生产”;转向国内后,沈凡超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给三只松鼠、喜之郎等企业送样品,承诺“你们要的品质,我们能做到,还能稳定供应”。
政策的“及时雨”也来了。永州市委市政府帮着协调原材料运输通道,中石化、中石油的5万个便利店腾出货架,把果秀罐头摆进社区;永州市银保监局牵头成立债委会,农发行、建行承诺“不抽贷、不压贷”,注入2000万元流动资金。
转折出现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启动,果秀凭着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和美国FDA、欧盟BRCIFS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进驻该平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那天拿到合作协议,我给母亲打了电话,说‘2009年的决定,对了’。”沈凡超说。到2020年,果秀国内业务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60%,2022年营收达6亿元,终于实现“内外销各占一半”的均衡结构。
产业升级:一瓶罐头的价值重构
2022年,沈凡超在炎陵县调研时,看到果农把卖不掉的黄桃倒在田里——湖南水果产能过剩,炎陵黄桃、双牌虎爪姜、永州柑橘都面临“果贱伤农”的问题。“初级农产品的天花板太低了,只有做第二产业加工,才能让水果‘值钱’,帮果农增收。”
这一年,果秀正式启动“农产品二产升级计划”。依托企业30年来沉淀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国际化质量标准体系,果秀对湖南特色农产品展开深度加工:将炎陵黄桃转化为风味浓郁的罐头,把双牌县地理标志产品——双牌虎爪姜开发成便携易饮的姜汁饮料,就连永州本地常见的桔子,也被精心加工成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便携小橘干,让“田间鲜货”成功变身“市场俏品”。
技术升级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果秀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从产品概念到小试、中试,都有产学研团队全程参与。“2018年前,我们把利润的30%-40%投研发,现在即便规模大了,研发投入也没低于20%。”这种投入换来了回报:果秀推出子品牌“果愿”后,大众市场的罐头销量一年增长40%,毛利率从代工时代的15%提升至28%。
国际市场布局上,果秀已彻底摆脱“单点依赖”的局限。2024年初,历经美国客商多轮实地审核后,企业成功重启美国市场供应,重拾海外核心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果秀紧跟“一带一路”倡议步伐,主动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中东地区积极参与各类展会,深入开发当地客商资源,不仅将水果罐头批量销往海外,新鲜杏鲍菇也成功打开国际销路,实现出口品类拓展。“过去我们是‘靠美国吃饭’,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在构建起‘国内为主、国际为辅’的多元格局,这才是企业扎根双循环的真正底气。”沈凡超感慨道。
农业样本:从一瓶罐头到产业未来
“母亲那代人打下了产业链的‘骨架’,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给它注入‘品牌灵魂’和‘技术血液’。”沈凡超翻开手机里的果园照片,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中国有太多好的农产品,缺的是能把‘田间产品’变成‘市场商品’的企业,我们想做那个‘搭桥人’。”
对于上市,他保持着审慎:“果秀的价值不在于市值,而在于能不能给农业企业提供可复制的样本。”现在,果秀的“第二产业升级模式”已经被推广到湖南其他地区,帮助怀化杨梅、郴州臭皮柑开发加工产品。未来,果秀还计划搭建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把成熟的加工技术、标准化的生产规范,实实在在地带给更多农户,让大家都能借技术之力提升农产品价值。
夕阳下,满载果秀罐头的货车驶出厂区,一部分奔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一部分发往新的海外市场。沈凡超站在门口,看着车队消失的方向,手里还攥着那瓶2009年的老罐头——这瓶小小的罐头,不仅承载着一家湖南农业企业30年的突围历程,更续写着中国农产品从“田间”到“全球”的成长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