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武冈市马坪乡万山村,一幅生机勃勃、和美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在桑蚕种养殖基地,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忙着给蚕投喂桑叶;在铜鹅繁养殖基地,成群结队的种鹅追逐嬉戏,养殖大户正安排将孵化出的1000多只鹅苗发往市场;在高标准农田里,农用车开到田间地头,沟、渠、涵等设施配套齐全,种粮大户信心满怀地开展农业生产;在傍晚时分的文化广场和院落,村民们跳舞健身、悠闲小憩,十分热闹……这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面,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美景相得益彰。
然而,两年前的万山村,却困于缺乏产业支撑、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2023年5月,万山村迎来了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的进驻,让这座“沉睡”的山村开始“苏醒”。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近日,在万山村桑蚕种养殖示范基地内,连片的桑树染绿了山头,村民穿梭在桑林间采摘新鲜桑叶,给蚕宝宝准备“伙食”。蚕棚内,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指导村民给蚕宝宝喂食桑叶,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能在家门口有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真是太好了!”脱贫户樊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她报名参加了桑蚕种养基地务工,既可免费学习技术,还享有每月2400元的保底工资。
“这批桑蚕是从5月2日开始养殖的,为今年的第一批蚕,总共养了6张,预计收蚕茧不低于500斤。”万山村党支部书记曾某介绍,经过去年的实践,基地已掌握了养蚕的技术要领,并成功获利,这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们的信心。
一直以来,万山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缺乏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撑。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是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考虑的主要问题。
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通过多方实地调研、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和企业老板来村查看、反复研究讨论,确立了以桑蚕种养、铜鹅孵化养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桑蚕产业项目投入80万元,完成了800平方米标准化蚕房和70余亩桑园建设,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自2024年6月开园养蚕以来,已带动60余名村民种苗施肥、采摘桑叶、养蚕卖茧等务工增收20万元,获评武冈市桑蚕产业发展示范基地,2024年获得专项奖补资金4万元。
与此同时,工作队推动建成了1000平方米铜鹅孵化养殖基地,铜鹅年出栏量达3000只,已带动养殖大户和村集体增收15万元,2024年铜鹅基地获得武冈财政专项奖补奖金2.1万元。
循序渐进改善环境
初到万山,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从村民普遍反映的主干道狭窄拥堵、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着手,打响了一场基建攻坚战。
驻村第一书记跑遍了省、市相关部门,争取各类资金500余万元,按照先大后小、先急后缓的原则,先后维修和扩宽村道3600米、维修水塘8口、新修机耕道3900米、新修水渠4300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上级关于建设和美院落、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坚持“三不”原则推进完成了参塘铺和美院落建设,即不袖手旁观(反复动员村民全部参与)、不花里胡哨(解决实际问题)、不搞“一阵风”(建立环境卫生维护长效机制),投入省、市财政资金70余万元、发动院落村民自发筹款13万元,硬化道路3条、维修拓宽加固道路3条、归整庭院内外19户、拆除旧房屋3座,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赵书记,我现在身体很不舒服,麻烦开车送我去下医院。”……自2023年5月底进驻武冈市马坪乡万山村以来,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本着“沉下去、融进去”的原则,坚持“四个一”深入农户开展走访帮扶,即在入户走访时,帮忙干一小时农活、记好一本民情台账,同时帮助解决一批实际问题、结交一群居民朋友,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做好服务。
驻村以来,工作队为村民插秧、收玉米、运稻谷、挑红薯30余次,帮助村民解决房屋漏水、办理残疾证等问题50余个,有的老人生病了着急去医院、孙子去武冈展辉学校读书一时找不到车、鱼塘里的鱼生病了急着去镇上买药等等,都打电话向工作队求助,第一书记还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留守儿童送去现金、生活物资1万多元。
此外,工作队结合不同时间节点,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端午节慰问特困户和重病户、中秋慰问困难群众、高考优秀学子座谈会暨奖学金发放仪式等活动。
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用汗水与担当在万山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帮扶印记。如今的万山,随着一项项帮扶措施的落地见效,村容村貌处处焕新颜,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讯员 赵子敬)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赵子敬
编辑:吴芳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