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浩瀚宇宙中,有人追逐星辰的轨迹,有人以凡人之躯成为地上的星光。今年3月,吉利星愿联合红网在湖南开启“追星者计划”公益行动,深入全省十四个市州,展示六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追星”故事,他们以热爱为火种,以使命为灯塔,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在各自的领域点燃璀璨星河。
【相关阅读】
致敬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你 吉利星愿开启湖南“追星者计划”公益行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宇广 湘潭报道
一块1.6米长,0.9米高的幕布,构成了一个16:9的“显示器”,一个“拌禾”用的“拌桶”,构成舞台底座,两块木门板封口,竹子搭上框架,传统艺人往里一坐,器乐奏响,影偶跳跃,一台震撼的纸影大戏就鸣锣开场了。
吴渊正在介绍纸影戏舞台构造。
在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凤凰村的升平轩纸影博物馆,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见到了吴渊——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渊(右)和爷爷吴升平(左)。
说是博物馆,其实也是吴渊家的老宅。2015年,吴渊和爷爷吴升平一起将老宅改造成了现在的博物馆,这里设置有展示区,有纸影影偶制作间,也有纸影演出剧场,博物馆虽小,却“五脏俱全”,并且坚持免费对外开放。凭借非遗,吴渊家的乡村老屋焕发了新的生机,甚至世界闻名。
吴渊家的老宅二楼,展示了爷孙俩精心收集的纸影影偶。
吴渊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纸影戏,其实也是大家俗称的皮影戏,只因影偶制作使用“素纸雕簇”,因此有别于牛、羊、驴皮雕镂的“皮影”,故称“纸影”。自清朝初期开始,纸影戏在湘江中下游一带广为流传,在祭祖、酬神、祈福、还愿等仪式中,深受老百姓喜爱。
小时候,吴渊的父母在城市打拼工作,他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纸影民间艺人,每年演出上百场,尽管当时的吴渊并没有想要传承爷爷的衣钵,但纸影这颗种子,已经在吴渊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说起纸影戏的历史渊源,吴渊引经据典,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他的纸影生涯,完全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和大多数当代年轻人一样,吴渊读书、考大学、去大城市打拼工作,但是纸影如同一根细线,牵动着吴渊的命运。
在深圳工作时,爷爷经常会和吴渊通电话,老人家关心孙子的工作情况,也多次表达了想要孙子回老家来传承纸影戏的想法。在外工作两年后,吴渊选择了辞职回家,和从小带大他的爷爷一起系统学习家传技艺,成为一名专职纸影艺人。
吴渊的选择,并没有得到母亲的支持,“万一做不好,我就再去找工作嘛,把纸影当成一个爱好也行啊。”对于自己的决定,吴渊一开始也是有些心里没底的。
但事情慢慢有了转机,多家媒体的报道、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让吴渊和爷爷的纸影戏事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纸影这项古老的非遗也开始被更多人看见,甚至蜚声海外。藏在村子里的博物馆,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文化宝库。
吴渊在纸影戏台教小朋友如何操纵纸影影偶。
现在的吴渊,不仅是纸影艺人,更是纸影文化的推广大使。除了日常演出,还有文艺志愿服务、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进校园合作、成立传习基地、接待参观……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从前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16:9比例的纸影幕布,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项目。5G时代,纸影戏生存的土壤被各种液晶屏幕挤占,纸影戏所背负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存在于传承一项地域传统文化。
“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纸影戏打造成湘潭非遗的一张名片,打造成湘潭地域文化的一个品牌,吸引更多人来湘潭旅游?”对于未来,吴渊并不迷茫,在他眼中,湘潭纸影戏,值得观众玩味,也值得每一个湘潭人骄傲。
来源:红网
作者:周宇广
编辑:向婉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47/68/148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