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海南陵水报道
“从‘抓生产’到‘抓消费’,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关键性政策转变。”8月13日上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2025博鳌房地产论坛全体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时如此说。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不足,有投资不足,也有消费不足。“看消费不足,不能只看总量,而要看比例。”樊纲直言,如果计入政府消费,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约65%;但剔除约15%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占比仅40%,不仅低于美国的80%,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60%-70%。
樊纲接受记者采访。
樊纲认为,中国过去的宏观政策惯性更多集中于供给侧改革和生产力提升,这在物资短缺时期是对的。但当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后,需求不足就成了瓶颈。过去我们的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多用在补贴产业、补贴企业,而现在需要转向更多地对居民消费进行一些补贴。
樊纲指出,消费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不足,但也有一些人银行里存款增加但不增加消费,这时的问题就在于对未来收入、社会保障、就业等预期不足。在他看来,中国目前正面临“流动性陷阱”迹象:利率下降、贷款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低于贷款利率,企业和居民缺乏投资与消费动力。
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通过完善社保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减少居民因养老、医疗、教育而过度储蓄的压力,让居民敢于把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消费的基础是增加收入,一次性地刺激起不到大的作用,重要的还是让大家对未来收入有信心。”
樊纲认为,从消费本身的增长来看,服务型消费潜力巨大,因为一定意义上物质消费吃多少用多少,是有物理限制的,而旅游、康养、文体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几乎没有上限。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消费的增长就都伴随着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就在这里。
就消费补贴而言,“有针对性和有期限的消费补贴才能发挥作用。从这两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效果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樊纲表示,在住房问题上,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还能减少一部分居民因购房压力过大而挤压其他消费,从而释放更多消费空间。“降低居住成本,就是在为消费释放空间。”他说。
在政策落地方面,樊纲建议,加快健全住房租赁法律保障,推动机构化、规模化长租房运营,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房企和金融机构参与租赁市场建设。这不仅有助于稳市场、稳预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城市的住房压力。
在樊纲看来,宏观经济不仅要关注供给侧的潜力,更要着眼于需求端的激活。消费能力提升将带动企业营收增加、投资扩大与就业增加,形成供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樊纲在2025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记者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樊纲在博鳌论坛上提出“从补贴供给到补贴需求”的转向,不只是一项宏观政策倡议,或许也是一剂直击中国经济深层命脉的“精准药方”。
当“居民消费占比仅约 40%”的数字被摆在台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面映照“消费信心不足”、需求萎缩难以破局的镜子——这或许是阻挡高质量增长的顽症。
樊纲针对这一症状开出的药方,简明且深刻:健全社保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化解居民因养老、医疗、教育等不确定性带来的防御性储蓄;以旅游、康养、文教为代表的服务消费,突破“物质消费天花板”,成为经济的新容器;通过“购房与租赁并重”,降低居住成本,以“增加消费空间”的方式,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这一宏观逻辑,在长沙或许正被加速实践:在这里,多片区试点“租购同权”,让租房者享有与购房者相当的教育与落户权益;推出“青年驿站—青年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三级住房体系,通过盘活存量、改造闲置建筑,稳步扩充租赁住房供给。
而2025年长沙市也成功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预计将获得10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长沙未来3年计划投资87.05亿元,实施70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预计惠及41.3万户居民,着力构建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升级打造“宜居之城、活力之城”。
当青年人不再被高额首付款压得喘不过气,当租房也能享有稳定的社会服务,他们才会把可支配收入投向教育、旅行、健康与文化——这些服务消费具有“无上限”的潜力领域。
有数据或为佐证:来自长沙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沙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40.38亿元,同比增长5.0%。
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199.88亿元,增长5.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8.81亿元,增长5.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6.26亿元,增长5.4%。而同期长沙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13元,同比增长4.4%。
此类消费一旦释放,将激活企业营收、拉动投资与就业,最终形成为宏观经济补足供给侧、稳增长的“良性滚动”。
这,或许正是樊纲所强调的,“需求端激活,将供给侧‘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实际增长的驱动力”的真实写照。
来源:红网
作者:文洁
编辑:戴丹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