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丰收:唤醒土地 激发要素 向新模式要产量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雅倩 通讯员 李心怡 编辑:吴芳 2024-09-22 08:00:0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雅倩 通讯员 李心怡 益阳、岳阳报道

秋天的湖南,稻田香气四溢。

眼下,正值农民丰收节,广袤的农田里,各地的中稻正在开镰收割,晚稻秧苗蓬勃生长。

过去,“丰收”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一手拿镰刀,一手拢稻杆,弯下腰就不直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割完;意味着汗滴禾下土,过程中下田灌溉、施肥、打药一样不落,精耕细作;意味着赚足一个家庭当年的口粮。

如今的“丰收”正在诉说着乡野巨变:是收割机穿梭,8分多钟就可以“熨平”一亩方块田;是从无人机播种施肥,到割稻烘干堆放,全流程机械化工作;是亩产提高近百斤,亩均成本下降20%。

稳产之题:在自然灾害和有限耕地里想办法

公元前12000年前,古人类在湖南地区种植水稻便可寻迹。到了明清时期,湖南已成了“天下粮仓”。

历史的脉络延续,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今天的湖南仍以种植水稻为主,占比近9成,且产量和播种面积多年领跑全国。

8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南早稻播种面积1816.4万亩、总产量146.6亿斤,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这不禁让人想,怎样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孕育了这个“大粮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现实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湖南山地、丘陵覆盖超7成,可用耕地面积不多。最近一次的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现有耕地面积为5443.4万亩,在全国排第16位。与拥有辽阔耕地、面积超2.5亿亩的黑龙江相比,仅有后者的一个小指头,离安徽、河北等省份也差了3000余亩。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浩浩荡荡,耕地出现了部分“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湖南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也有所缩减。

01.jpg

还有暴雨、洪水等天灾问题。洞庭湖为湖南带来“鱼米之乡”的称号,但这个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蓄洪湖也时常“发威”。7、8月份的岳阳、益阳等地暴雨侵袭尚且历历在目,正是晚稻将将种下的阶段,大片农田被淹。同样是岳阳,在1998年的洪水中受损严重,当年粮食总产量锐减2.04%。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湖南耕地总面积仅占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3.1%,却以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3%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占全国近4.5%。追溯到新世纪初,湖南省总的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2875万吨(575亿斤)增长到2023年的3068万吨(613.6亿斤),20多年来稳步上升。

为了稳产增产,扛稳粮食重担,湖南做过很多的尝试和努力。

例如,种业科研的突破。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当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1973年发现那株“野败”时,就开启了繁育抗倒伏、抗镉、抗虫害等良种,粮食增产,免于饥馑的新篇章。

如今,新品种超级稻平均亩产达1100多公斤,相比2000年的700多公斤,产量已是飞跃。而湖南的杂交水稻供种量已占到全国1/3以上。根据今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所示,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正在建设,要培育壮大百亿级种业企业。

例如,加大补贴力度。

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3项补贴政策。湖南省粮食生产补贴资金(含中央资金)由2005年的11.7亿元(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增长到2022年的266.6亿元(不含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资金),增长近22倍,全方位补贴种粮这件事,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我们习惯认为种粮是“看天吃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湖南在2007年开始给水稻上保险。

到2022年,全省水稻投保面积覆盖率达76%,60多个产粮大县水稻投保面积约为262万公顷,保费规模为15.3亿元,也就是说,一片1.5个足球场大的田(1公顷),保费超过580元。产粮大县规模户保额由最初的0.54万元1公顷提高到1.65万元1公顷,产粮大县散户保额也提高到1.35万元1公顷。

人无法对抗自然,但湖南正用“科技种田”“知天而作”的方式适应自然。

例如,推广集中育秧、合理密植等技术,湖南投入超5亿元建设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将实现全覆盖,水稻机械栽植水平由2019年34.1%提高至2022年的49.5%,不再怕“倒春寒”;

再例如,推广农机服务,解放钉在田里的农人。包括北斗导航插秧机、喷洒农药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稻谷自动烘干机、全封闭粮仓等在内的一系列农机服务,让“无人农场”成为现实。因生产效率提升,抢种补种,灾后也能夺丰收。

02.jpg

种粮大户用手机查看施肥撒药等种田日常。

流转之路:解答怎么种、谁来种的问题

现代化农业是趋势。农机、农业技术快速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显而易见,带动着粮食的稳增长。

时代的发展有其特定的阶段。向前追溯,在1978年的乡土中国,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点。通过分田承包,大幅提高了种粮积极性,全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细碎分散的“巴掌田”“补丁田”。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粮食价格低廉。益阳赫山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彭玲扎根当地多年谈及感受,“人种得累,也没收益。”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潮流势不可挡。“不得不承认,种地的人在变少,有的地也闲置了,基层干部心里也着急。”彭玲说。

新时代、新需求、新问题,如何以改革解难题,向存量要空间?换个说法,土地如何高价值利用?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推动土地数字化改革,实现土地的集中流转、规模化经营,成为解决土地高效利用的“金钥匙”。

怎样实现土地数字化?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商,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田变大田后,接着将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建设高标准农田。据测算,整好后的高标田亩产能提高100多斤,成本能降低20%。

“其实本质是在解决未来一段时间里,土地到底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彭玲说。“谁想来种,就来流转土地。种得好,大田的规模效应就会显现。”

洞庭湖南麓的益阳赫山,是个产粮大县,也是湖南省首个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

2021年,赫山开启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时,建立了赫山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彭玲清晰地记得,在2022农历年之前,交易中心刚建成不久,举办了一场招商推介大会,2万多亩地一下就流转出去1.8万亩,交易活跃度远超预期。

03.jpg

益阳赫山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租田的人不用一个个村户去对接,只用跟我们签一份整体的合约,我们会通过农业局确认后给他颁证。他可以安心按租约种地。”彭玲说,“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不仅有租金,土地在平台上竞拍,溢价部分按照比例分配。有的村民就在家门口就业,用农机帮种粮户管地,一个人能管很多亩。”

现下在那儿种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来的种粮大户,其中包括“60后”从江苏盐城来的缪先生,在赫山流转了1000多亩地。“我去年在网上看到可以租地,我就过来看了。”

缪先生种了20多年的地,照顾水稻、小麦是行家。他细数着来湖南种地的好处,“我们那边地1400块1亩,我在这儿租的400块1亩;你别看,同样种,我们那儿施肥至少要1-200斤,赫山租的地最多100斤;而且补贴还很多,有利润空间。”

1000多亩地拉成平整的矩形甚为壮观,机耕道绕田成框。他向记者说,这边一般种双季稻,现在试种小麦,预估不会比他老家那边差,管理得好的话,亩产至少有800斤。

缪先生来的时候只带了部手机,因为赫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除了代烘干服务外,还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农业现代化的脚步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赫山已“整体起立”,统一完成高标田的建设。

截至2023年底,全省4250万亩、近2/3的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湖南还将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标准,计划建设的335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全部开工。

彭玲说,“刚开始,大家不太相信,对这种新概念、新形式并不接受,后来村集体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春耕时,隔壁改好的田里,土地肥力提升,打药的无人机飞过来飞过去,看别人坐着挣钱,有的村集体自己也坐不住了。”

04.jpg

益阳赫山进行土地数字化改革和高标田建设后的农田。

土地流转起来时,一切要素都随之转动,新农人、新的经营方式,一幅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当粮食产量实打实地稳步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内涵无比生动地在乡野田间演绎。

创新之力:专业化、数字化运营焕新农村综合要素流转大市场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正日渐活跃。保证交易公开透明,保障交易双方权益,成了关键。

设标准,建流程,完善交易体系,让流转公开透明可追溯,一个保障双方交易安全与权益的官方认可的平台应运而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在益阳赫山,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专业化运营前,项目挂牌宗数99宗,成交金额815.06万元,专业化运营后,项目挂牌宗数497宗,增长率402%,成交金额2.73亿元,增长率3250%。目前,赫山区已完成65个村的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交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4.4万亩,成交额达3.2亿。其中一块地经过23次出价竞拍,起始价230元/亩,最后以600块/亩出让;

在汨罗,2023年2月启动运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后,目前通过平台已累计成交455笔农村产权业务,累计总成交2.3亿元,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500万元;

在湘潭,2023年2月设立湘潭市农交中心,短短三个月之内湘潭就完成了两区三县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设,同年11月被纳入国家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市,年度完成2.54亿元的交易,截至2024年6月,累计完成交易额3.68亿元;

……

汨罗农交中心曹玉霞用手机熟练地操作农村产权交易数字化大屏,种粮大户和村集体详细交易记录在网站、小程序显示同步留痕,“如果他们流程走好,2天-3天,就可以颁证。经营权证载明了交易双方交易信息和交易内容。我们对接村户、核查信息,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做实之后,去对接各方,农业局盖章认证。”

05.jpg

汨罗农交中心数字大屏显示罗江镇改田情况。

秋收过后,土地流转的旺季到来。“地闲着了,想种粮的、想让土地挂网的,就成批地过来,一天十几个小队伍都是有的,人多的时候,这整个大厅都很拥挤。”曹玉霞描述。可以说,村集体、种粮户已“用脚投票”,交易不再倾向于私下商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发挥平台认证功能,获得保障,促进融资。“通过交易中心,农村的资源、资产,变成了数字,交易后有农业局的盖章,就有权证。一切都是基于此展开。”汨罗农交中心曹玉霞说,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保障了种植户的权益,还能成为融资和增加授信的一种途径。

发挥平台市场功能,实现土地适度集中。“我们从收集数据开始,跟村上去流转,要去核实地块,种粮大户不用再与几十个村民一一去签,只需要跟平台签1份约。政策规定,所有农村产权必须经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曹玉霞说,这样就避免了暗箱操作、农民利益受损。同时,还能通过市场化手段,快速实现“小田变大田”,实现农民、村集体和种粮大户的共赢。在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助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发挥平台招商功能,盘活资产挖掘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交易范围决定交易价格。2020年,财信金控旗下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控股,与土流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湖南省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营,服务全省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通过省农交公司贯通省市县乡村、面向全国的招商网络,不仅闲置的农村资源、集体资产得以盘活变现,而且原有流转的资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溢价。在各市州农交中心的平台上,随时可见闲置的土地、村部、仓库成交;江西、安徽、江苏甚至东北等外省的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入湘租地,地价也水涨船高,村民和集体的利益得到更多保证。

省农交公司按照试点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广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政企合作模式,“省市共建”“市县共建”模式逐渐成为地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营推广的成熟模式。

截至2024年8月底,省农交公司联合其股东单位已在全省30多个市、县、区,投资建设了农村产权流转平台,预计到2025年底,将基本参与建成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架构。9月,以农村产权交易系统为核心的湖南数字农交产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面向全省市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广应用。预计逐步实现省内各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打破交易壁垒,助力区域农村综合要素流转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雅倩 通讯员 李心怡

编辑:吴芳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843/52/142846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经济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