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商业银行密集开启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包括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建行安徽省分行、平安银行、江苏靖江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多类银行机构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贷款资金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类别,金额达到百亿元。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作为一项常规性举措,将在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竞价机制中稳步推进。未来应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处置渠道多元化、强化科技赋能。
多家银行加速不良处置
进入10月份以来,多家银行陆续宣布启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10月10日,渤海银行公告披露,该行拟公开挂牌转让债权资产,涉及本金金额约499.37亿元、利息金额约104.36亿元、罚息金额约93.34亿元,叠加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债权总额合计接近700亿元。
从定价来看,此次转让的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约7折。从债权具体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174户债权中52户的账龄在五年及以上,属于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对于此次公开转让,渤海银行在公告中解释,通过转让债权,该行可将多年历史积存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一次出清;并预期能够较大幅度改善该行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提升资本利用率、盈利能力,有效提高该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行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10月9日,广州农商行公告披露,该行董事会已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信贷资产包。该资产包截至今年6月末的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0.51亿元与违约金0.02亿元。该行称,此次出售所募集资金将用于银行一般性运营,资产转让后有望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计提额,进一步提升效益水平。
事实上,除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外,仅10月份的前6个工作日,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25条。转让主体涉及建行安徽省分行、平安银行、江苏靖江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多类银行机构,以及中银消金、幸福消金等消费金融公司。
谈及加速转让不良资产原因,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四季度,不良资产出表需求迫切,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准备计提额,提升资产质量,同时降低资本占用,为下一年新增贷款腾挪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流动性。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有助于减少资本无效占用,减轻发展的历史包袱,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金融资产良性循环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当银行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让后,可以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提升银行业务的灵活性。”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广州农商银行公告称,此次交易使该行能尽快将资产变现收回,将资金用于其他潜在优质资产投资或其他投资活动中,进而优化资产结构,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个人消费贷等占比增多
记者梳理银登中心公告发现,10月份以来,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密集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资产以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信用卡透支为主。
以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为例,该行10月11日公告转让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约1.1亿元(其中本金9517.6万元、利息1648.6万元),涉及2177户借款人;该批贷款均属于五级分类中风险最高的“损失”类,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471.25天。此外,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珠海分行、滑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也陆续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信息。
国信证券9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生成率虽边际稳定,近几年维持在0.7%水平,较2015年峰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资产质量压力并未完全消除,近期零售领域风险暴露更需重点关注,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各类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快速增加,参与主体不断扩围,主要是银行在稳定资产质量以提高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过程中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目前来看,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为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4%,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比重超七成,为268.2亿元。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则有所减少,同比减少84.71%至16.1亿元。
对此,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仅有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随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参与机构逐步扩展至部分头部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转让门槛的降低和流程的标准化,使得银行处置“小额分散”不良的意愿和能力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除了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外,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转让也逐渐增多。
处置难度加大 探索多元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已逐渐探索出更为精细化的运营路径,实现了从单纯的“风险出清”向“价值挖掘”转型。然而,尽管市场发展迅速,个人贷款不良转让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根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5》(简称“报告”)显示,50.49%的受访者认为与2024年相比,2025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小幅提高,认为大幅提高的受访者占比为9.71%,两者合计占比为60.2%。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提高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规模、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不断增加;二是监管政策趋严,隐性不良资产逐渐显性化,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需要遵循更为复杂的程序和标准,合规成本和处置难度随之增加;三是市场竞争加剧,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变得更加谨慎,不良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处置难度增加。
“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所依赖的‘打折收购+催收清收’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有业内人士透露,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市场供应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让价格和折扣率水平。同时,部分不良贷款缺乏抵押物导致回收率不高,对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构成较大压力。此外,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也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娄飞鹏表示,当前不良资产转让市场面临低回收率、处置成本高、市场参与者对风险资产估值分歧大等多重挑战,而突破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处置渠道多元化、强化科技赋能。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钟源
编辑:吴芳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