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间,六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齐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
整体看,前三季度,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六大行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同时,经营稳中有进、韧性凸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营收净利双增
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据各行披露的数据统计,前三季度,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达到1.07万亿元,站上万亿关口。
分银行来看,农业银行净利润增速表现亮眼,同比增幅3.03%,为六大行净利润增速之首。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净利润则同比分别增长1.9%、1.08% 、0.98%、0.62%、0.33%。
在盈利规模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前三季度,六大行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400.28亿元、5508.76亿元、4912.04亿元、5737.02亿元、1996.45亿元和2650.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1.97%、2.69%、0.82%、1.80%和1.82%。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净息差这一衡量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来看,息差持续收窄仍是各大行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邮储银行以1.68%的净息差指标居于六大行首位,净息差不低于1.3%的还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36%、1.30%。
对此,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10月30日召开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净息差下降幅度将逐渐收窄,有信心通过主动管理,继续保持净息差在可比同业的领先水平。
统筹发展与安全
截至9月末,六大行的资产规模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依然居首,较上年末增长8.18%至52.81万亿元,成为唯一一家资产总额站上50万亿元的国有大行。从资产规模增速看,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比增幅均超过10%,分别为 11.83%、11.33%。
资产质量是衡量银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三季报显示,六大行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健,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有所改善。具体来看,截至9月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34%。其中,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最优,为0.94%,延续了多年来的低位运行态势;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的为交通银行,其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26%。
风险抵补能力方面,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295.08%,在六大行中居于首位;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较上年末提升8.03个、2.30个、1.45个百分点,为稳健经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聚焦实体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金融资源投放,做精做深金融“五篇大文章”,不少数据颇为亮眼。例如,9月末,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4.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超2.7万亿元;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10.90万亿元,新增10417亿元,增速10.57%;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6.11%。
多家大行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完成全年和“十四五”时期经营发展目标任务,前瞻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聚焦主责主业,锚定做优做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英草卓玛
编辑:吴芳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