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年步履铿锵,湘食产业写华章。值此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红网传媒推出《湘食密码》系列报道,看“湘”字号食品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记录功勋步履与匠心突围,聚焦辣味江湖与舌尖使命,解读产业兴替密码,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婉 长沙报道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厨房,开始进入最忙碌的环节。位于餐馆的后厨,厨师在烟火缭绕中挥刀制作梅菜扣肉,切片入碗,倒扣,一气呵成。
另一头,聪厨食品的智能化工厂,输送带上正将标准化生产的同款菜品送入下一道智能化生产环节。这份跨越两个世界的梅菜扣肉,共同讲述着一个“厨房外的厨房”如何重塑中国人饮食方式的故事。

聪厨扣肉车间。
解困餐饮“三高两难”
“聪厨的发展可以说是湖南食材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湖南新聪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刚回忆,公司前身从传统食材加工起步,很早就专注湘菜食材领域,2010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正式开启公司化运营。
还在经营传统食材加工的聪厨团队便发现一个行业悖论:一边是餐饮企业抱怨“人力、租金、食材三座大山”,一边是消费者渴望“好吃不贵还便捷”。这种矛盾在湘菜领域尤为突出,依赖厨师手艺,难以标准化复制。宋刚介绍。当时企业敏锐地观察到餐饮行业面临着“三高两难”的痛点。




聪厨自动化生产线。
正是看到这个痛点,公司决定做“厨房的厨房”。2012年,首代第一代工厂(跳马厂)投产,但真正突破发生在2016年二代工厂(浏阳厂)建成后,“2016年对我们来说是‘筑基之年’,我们做出了可能是企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要想成为一家可持续的、现代化的食品企业,必须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宋刚介绍,二代工厂建设了现代化的中央厨房和自动化生产线,引入ERP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聪厨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可靠、可扩展的平台。
B端筑基,C端开花
当时,湖南乃至全国食材市场仍处在“散、小、乱”的萌芽阶段,缺乏品牌领导者。但聪厨坚信,餐饮的工业化和家庭的便捷化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美食大省,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湘菜风味,为聪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功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早期的瓶颈非常具体。”宋刚透露,一是市场教育成本高;二是供应链挑战大,特别是当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时,限制了企业的销售半径;三是产品研发如何兼备湘菜本色及适应工业化生产。


多年坚持,聪厨找到自己的突破路径。首先是坚守品质,用产品力说话,让梅菜扣肉、湘西外婆菜、小炒黄牛肉等核心产品成为“活广告”;其次是技术驱动,持续投入研发,攻克保鲜和还原口味的技术难关;最后是渠道深耕,从一个酒店、一个区域做起,逐步建立起口碑和网络。
目前,聪厨商业模式如同飞轮,产品矩阵已覆盖了酒店食材、餐饮连锁定制、家庭快捷菜、即食罐头系列等,满足从B端到C端的不同场景需求。B端为餐饮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与众多知名餐饮品牌保持了长期合作,C端进入了盒马、朴朴、小象等终端,同时也全面布局了天猫、京东等线上电商平台,成功切入家庭市场。

聪厨液氮速冻隧道。
餐桌上的选择权
随着第三代智能工厂投产,聪厨开始探索更前沿的可能。如今,聪厨同步牢牢地抓住海外市场,通过与海外中餐馆、华人超市合作,成功将地道的湘味食材推广到了东南亚、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企业将向更健康、更功能化、更具创意的地方特色美食方向深化,继续深化全渠道布局,特别是下沉市场、出海业务和跨境电子商务,致力于将聪厨从一个行业品牌打造成为一个消费者信任的国民品牌。

产品出口泰国签约仪式。
“当前食材市场已经从‘蓝海’进入了‘红海’,竞争异常激烈,但行业远未到天花板,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宋刚坚信,湖南具备地理及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正处于从“量”到“质”的升级转型关键期。市场需要更多像聪厨这样的规范生产企业,用透明化的生产、严格的标准和优质的产品,去建立信任,共同把行业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健康。

聪厨华容芥菜种植基地。
从田间到餐桌,聪厨用二十余年搭建了一条美食高速公路。这条路不是要取代传统厨房,而是提供更多选择:你可以花三小时慢炖高汤,也可以用十分钟享受同等美味;餐厅可以坚持现炒现做,也可以借力标准化实现快速扩张。这种选择的自由,恰恰是食品工业进步的最大意义。
当消费者在讨论“做饭”的未来时,真正在讨论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更轻松地享受美食的魅力。而在这个故事里,“厨房外的厨房”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
来源:红网
作者:向婉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54/75/15397103.html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