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这个数字不仅是市场规模的增长,背后更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从制度构建到功能升级的全方位深刻蜕变。
融资与投资协调推进,执法更严、透明度更高,投资者信心持续增强,市场韧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基本确立“四梁八柱”框架
2024年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此后,60余项配套规则陆续推出,成为新一轮系统性的制度重构,标志着资本市场监管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迎来“爆发期”。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系统“立改废释”。十年磨一剑,《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法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给期货市场的发展装上了“导航系统”,让风险管理更加规范。2023年出台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填补了监管空白,合规经营的私募机构迎来了发展春天。这些重要法律法规的落地,正是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成型的缩影,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监管层面,全面实行注册制,证监会推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完善退市制度,“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约束机制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位,期货成交量稳居全球第一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6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显著提升。多层次、广覆盖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备。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构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从“蓝筹龙头”到“专精特新”的不同融资需求。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成功设立并高质量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北交所成立以来,截至10月10日,已有278家上市公司,累计融资超500亿元,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稳步发展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股权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日趋丰富,公募REITs、科创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加快发展。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57个,广泛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更好促进绿色发展。
市场结构优化在市值分布上体现得尤为明显。10年前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市值占比超50%。而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型企业从“十三五”时期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截至2025年8月22日,电子行业以11.54万亿元的总市值首次超越银行业,成为A股市场第一大行业。2024年以来,电子、电力设备、通信、计算机四大科技板块合计贡献市值增量超16万亿元,占全市场增量的39%。宁德时代、工业富联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标志着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投资者结构在悄然重塑。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社保、险资、外资资金共同构建了“稳定器”力量。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末增长32%。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A股至“超配”评级。人民币资产被国际机构视为“新型避险资产”。
跑出科技加速度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A股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以科创板为例,开市6年来,截至7月22日,这个中国资本市场最年轻的板块已经拥有589家上市公司,超7万亿元总市值,培育的“硬科技”迎来“井喷期”,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三成公司的产品、在研项目具有首创性;超六成公司的850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保持在10%以上。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1.1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一批硬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强大的发展动能。
全面注册制改革让资本市场更加包容创新型企业。从初创期的硬科技公司到成长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再到产业链龙头,通过直接融资获得发展动能,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创新资本循环体系。
直接融资比例是衡量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十三五”时期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这意味着资本市场正在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资本市场的另一端投资端,底层逻辑也在变化。分红与回购成为企业治理的重要手段。202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为2.4万亿元,较2023年增加9%。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比例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6万亿元,成为市场“稳定器”和“价值发现者”。个人投资者结构也趋于理性化,投资理念逐步从“炒题材”转向“看业绩、看治理、看分红”,体现了成熟市场的理性特征。
资本市场不仅要帮助企业融资,更要让投资者分享发展红利。数据显示,5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超过八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这一数字背后,是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功能日趋协调的生动写照。
从融资到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正形成完整的“创新资本循环”: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创新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回报投资者,再通过市场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严监管重塑市场生态
如果说制度是骨架,功能是肌肉,那么稳市机制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神经系统。“十四五”以来,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周期波动加剧,市场稳定机制实现了从“临时应急”到“常态化运行”的转变。
现在应对市场波动,我们更有章法。去年四季度,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打出风险防控“组合拳”: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财政部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证监会优化交易机制,地方政府积极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协同发力的稳市机制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
健康的市场生态,离不开法治的约束与文化的规范。“十四五”以来,资本市场生态的重塑可谓“动筋骨、治根源”。
坚持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不断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十四五”期间,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58%和30%,执法震慑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形成。
违法成本大幅提升。聚焦财务造假等投资者深恶痛绝的违法违规问题,监管部门既“追首恶”,也“惩帮凶”,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惩防体系,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比如,就债市财务造假对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分别开具41.75亿元、3.25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对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责。
此外,用好用足法律所赋予的手段,依法从严,把“板子”打准打疼,推进立体化追责。5年来,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超700件,一批责任人被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的强化,为市场质量筑牢防线。明确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连带赔偿责任,推动中介机构从“重保荐”向“重合规”转变。
市场透明度显著提高。信息披露不再由“企业自行裁量”,而是成为市场信任的前提。更深层的变化是市场文化的自觉转变。“炒壳、炒新、炒题材”的现象明显减少,企业更加重视长期经营与现金分红。资本市场从追逐短期炒作,逐步转向追求可持续回报。
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先后完善了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一些相关的监管规则,推动出台了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了申报即担责、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等硬性监管要求,事前事中事后有序衔接的投保体系持续健全。近年来,特别代表人诉讼首单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约24.6亿元,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分别赔付投资者10.9亿元和2.8亿元。
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从制度建设走向生态成熟,资本市场不再只是企业融资的“工具”,而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枢纽,是科技创新的资本引擎,是财富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十四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法规体系走向“系统化”,市场结构从“传统主导”到“科技引领”,功能定位从“融资为主”到“投融资平衡”,监管方式从“事后查处”到“全链条覆盖”……这些深刻变化不仅重塑了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更为“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五五”,资本市场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将在高水平制度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投资者结构、强化长期资金引导、深化国际合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更加开放、稳健、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也将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注入持续的“中国动能”。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祝惠春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