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7日讯(记者 唐洁琼)5月17日上午,“神秘湘西·风韵武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正式举行。作为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暨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的核心环节,本次交流会吸引了来自中部六省、武陵山区9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代表、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共150余人参会,共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大计。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形象标识正式发布
高规格交流,共探文化生态保护新经验
会议以“创新打造非遗+文旅样本,探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为主题,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分享、主旨研讨等形式,全面展现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效。
湘西州作为民族文化富集地,近年来在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及文旅融合方面成效显著,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非遗中国”系列图书出版项目启动暨《非遗中国·神秘湘西》新书发布
会上,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形象标识正式发布,标志着保护区品牌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非遗中国”系列图书出版项目启动暨《非遗中国·神秘湘西》新书发布成为亮点,该书系统梳理了湘西非遗资源,为非遗传播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载体。
跨区域对话,探索文旅与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径
龙山县作为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其非遗保护成果备受关注,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湘西样本”。
据介绍,龙山县现有非遗项目21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6项,代表性传承人239人,并荣获40余项“国字号”文化品牌。近年来,龙山县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旅与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形成“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
四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代表分享了建设经验和地方实践
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等国家级保护区的代表分别分享了建设经验和地方实践。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艺专委会副主任陈剑作《融入新生活涉及的文化生态保护》主题分享,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交流会同期,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暨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同步在中国传统村落惹巴拉古寨拉开序幕,推出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文旅推介等丰富活动,沉浸式体验活动呈现了非遗的活态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
交流会现场
本次交流会通过经验互鉴、资源整合,进一步凝聚了文化生态保护的共识,为武陵山区非遗传承与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湘西州将继续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擦亮“神秘湘西”文化名片,书写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唐洁琼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49/51/1496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