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也就是俗称的“马达”,小到驱动洗衣机、电风扇运转的家用小马达,大到支撑数控机床轰鸣、为精密电子仪器供能的“工业引擎”,它的每一次转动,都牵动着产业运转的脉搏。
从车间到蓝天 “中国芯”的双向突破
眼前这条高速奔腾的钢铁“巨龙”,正书写着全球电机领域的新纪录——它是世界首条主传动采用永磁同步电机的钢管轧机生产线。在这里,每一根下线的钢管不仅精度高,而且能耗低,“魔力”都藏在产线上28台默默运转的永磁电机里,它们如同“心脏”般为整条生产线注入动能。
如果说车间里的永磁电机是“地面突破”,那另一款湘电自主研制的大功率纯电动涵道风扇推进系统,就像是为支线客机插上“绿色翅膀”。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越雷:这在我国航空领域是首次应用,从燃油航空发动机到纯电航空动力系统,是整个航空电气化领域从“0”到“1”的突破性应用。
老厂的精度与坚守
临近退休,湘电技术带头人赵东芝特意来到展厅,与一位“老伙计”郑重告别——这台1963年出厂的我国第一代交流电动机,比他还年长两岁。半个多世纪里,它始终稳定运转,用57年的“工龄”创下行业奇迹。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总师 赵东芝:现在各个行业都用上了我们研发制造的中国电机,我作为见证者特别自豪和骄傲。
如今,这家老牌电机厂已先后研制出1100多项新产品,其中100多项填补了国家空白,稳稳坐上中国电机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而在这条路上,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十多年前,老厂果断抓住国家推广高效节能电机的战略部署。在当时,我国工业领域大量使用普通电机,高能耗成为发展瓶颈。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师办主任 王孝朋:高效节能电机对制造环节提出更高要求,要在制造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上创新突破。
而要造出这样的新型电机,核心密码就藏在精密的铁芯里。可构成铁芯的硅钢片在冲压时,总会产生肉眼难辨的细微“毛刺”——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瑕疵”,成了老厂转型升级路上的“拦路虎”。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湘电咬牙自筹1900多万元启动智慧车间项目。技术团队日夜攻关,经过无数次试验,把硅钢片“毛刺”控制在15微米——这个厚度,比新生儿的头发还要细。
而在电机的“能量传输线”——线圈上,企业研发出的新型材料:把原来0.7毫米的厚度硬生生缩减到0.5毫米。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宋大成:别小看这0.2毫米的缩减,在同等功率下的电机,我们可以将电机的体积缩小15%,电机的总重量缩小10%。
截至目前,湘电自主设计生产的各种型号高效节能电机超过3000种。这些跳动的“绿色心脏”,正源源不断地为电力能源、矿山冶金、交通水利等关键行业输送“绿色动能”,成为中国工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拓领域 转赛道
在湖南湘电研究院试验中心,95后工程师曾四城和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新的航空电机动力系统。平时分散开来重达上百公斤的电机、电控这些关键部件,被他们巧妙集成后,总重量还不到55公斤。
如今,湘电已研发出多款航空电机产品。航空电气化,正成为这家老厂在新赛道上的“发力点”。而在几年前刚转型时,传统电机市场越来越饱和,湘电面临着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发展瓶颈。
就在这时,国家“双碳”目标全面推进,为这家老厂再次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企业迅速调整方向,向航空电机、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转型。
在这个装配车间里,有一片特殊的区域:这里没有自动化产线,全是工匠们在“手工打磨”。原来这些最新研发的小批量试制品,技术含量越高,越需要“匠心”加持。这个由14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人才军团”,是老厂转型的“核心战斗力”。
而手工操作最怕“标准不一”,长沙湘电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俊锋带领团队反复拆解产品、模拟装配流程,再结合实拍图片将每一个操作步骤细化到了毫米级,编制出一本详尽的作业指导书,让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如今,这家老厂的“新赛道”早已不只是航空领域:世界首台套百吨级纯电自卸车成功走出国门,国内首艘内河最大纯电动运输船顺利下水。
今年1至7月,湘电完成营收超过30亿元,这家89岁的老厂用一份亮眼的“焕新答卷”证明了老国企的转型力量。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朱虹 湖南台 湘潭台)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朱江 朱虹
编辑: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