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酒下沙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9月11日讯(记者 杨淑华)9月9日,武陵酒新厂区内,已值耄耋之年的老匠人鲍沛生一声“开酿”掷地有声,蒸粮热气裹着酱香升腾。这场本可彰显“老名酒”资历的下沙盛会,却因“武陵正青春”的表述,戳中白酒圈“越老越值钱却越老越守旧”的认知悖论——这瓶自1972年走来的湘派酱香,凭何历经53载仍称“正青春”?
当天,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占刚,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超与众多武陵酒爱好者一起齐聚下沙大典,而这场下沙大典,与其说是新一轮酿造的启动,不如说是武陵酒对“53岁为何正青春”的公开作答。
武陵酒下沙现场。
底气:53年“只做一件事”
“从1972年初酿的青涩,到今天下沙盛典的庄重,53年我们只做一件事——酿造高品质酱香酒。”张毅超在《武陵正青春》主题分享中,道出了武陵酒“青春”的根基。这53年里,武陵酒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有过名震天下、一瓶难求的辉煌时刻,也历经无人问津、门厅冷清的艰难阶段,但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坚信所见、坚守所择、坚持所为”的初心从未动摇。
这份坚守,刻在“53度”的品质基因里。这一度数不是随意设定的标准,而是武陵酒刻入骨髓的底线——从甄选黔北红缨子糯高粱的严苛,到遵循古法酿造的敬畏,即便在行业低谷期,也从未为降低成本而放松对品质的要求;这份坚守,更藏在对古法的传承中。盛典现场,张毅超带领核心管理成员、生产酿造部负责人颂赞先师,以传统礼仪致敬酱酒工艺;老匠人们仍沿用手工翻拌下沙高粱的方式,凭“手感”把控湿度、靠经验判断发酵状态——这些细节不是临时的仪式,而是53年来从未中断的日常。
在张毅超看来,正是这份对“做好酒”的笃定,让53岁的武陵酒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在时光沉淀中愈发清晰自己的方向,这便是它对抗“老态”、保持活力的核心底气。
武陵酒之父鲍沛生参加武陵酒2025年下沙大典现场。
活力:守正创新找平衡
“守正,是穿越风雨的‘压舱石’;创新,是保持‘年轻态’的核心动力。”王占刚在讲话中提到的“守正、创新、强品牌”战略,正是武陵酒“正青春”的活力密码——既不丢传统根基,也不拒时代新声。
在“守正”上,武陵酒始终以“老派匠人”的姿态延续品质追求。王占刚说,武陵酒虽被称作“中国最年轻的名酒”,却从未因“年轻”而降低标准。从高粱挑选到窖藏沉淀,每一个环节都遵循历经时间检验的流程:坚持足够时长的窖藏,保留酱酒最本真的醇厚;延续老匠人手工把控的关键工序,确保每一滴酒都符合“武陵风味”。这份坚守,让多年来偏爱武陵酒的老酒客,总能尝到熟悉的“记忆中的味道”。
在“创新”上,武陵酒的方向始终是“回应消费者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它不搞颠覆式改造,而是让老工艺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下:用更贴近年轻群体的语言传递酱香文化,让53年的品牌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在酿造端引入科学监测手段,实时监控窖池温度、湿度,以数据辅助老匠人判断,既保留古法精髓,又提升品质稳定性。正如张毅超所说,这样的创新,能让53岁的武陵酒“既能留住老酒客的偏爱,也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让老品牌有了新活力。
武陵酒新厂区内,随着老匠人鲍沛生一声 “开酿” ,标志着武陵酒新一轮酿造周期的开启。
格局:从“做酒”到“兴湘酒”,担当赋予新分量
当鲍沛生老先生的“开酿”声落下,新一批高粱缓缓入窖,年轻酿酒师傅们围在老匠人身边学习封窖技巧——这一幕“老带新”的传承场景,恰好诠释了武陵酒“青春”的另一层深意:不只是自身鲜活,更要带着行业一起向前。
“酿造的从来不止是一瓶酒,更是一份深沉的家乡情怀,更是对湖南‘霸蛮’精神的生动投射。”张毅超的这句话,道出了武陵酒的责任与担当。这份情怀,具象化为“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的品牌内核——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武陵酒对“湘酒身份”的认同,是想让湘派酱香被更多人看见的初心。在“湘酒振兴”的浪潮中,武陵酒更立志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汇聚湘酒力量:讲好湘酒故事,让外界读懂湘派酱香的独特魅力;提升湘酒影响力,推动整个湘酒产业协同发展,从“做好自己”走向“带动同行”。
此时再看“53岁为何正青春”的疑问,答案已然清晰:耄耋老匠人代表的,是53载匠心传承的根脉;53岁武陵酒的“青春”,是守得住根脉的笃定、玩得转创新的灵活,更是扛得起责任的格局。盛典落幕时,新窖池的封泥已盖好,酱香仍在厂区萦绕。53岁的武陵酒,正带着湘酒振兴的使命,在“老与新”的传承中,续写属于自己、属于湘酒的“青春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经济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conomy.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