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战略。伴随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及2025年修订版《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接连落地,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力迸发,政策红利清晰指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跃跃欲试,期望借此实现技术跃升、产业整合与战略转型。然而,政策、整合、估值等多重风险如影随形。如何精准把握政策窗口,将并购重组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日,邵京、肖刚两位专家撰文,聚焦破局关键。他们认为,面对政策暖风与市场机遇,公司管理层推进并购重组需聚焦核心战略,方能实现高质量整合与价值跃升。
紧抓政策窗口
乘势而上
当前,国家层面持续释放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红利,为企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暖风期。敏锐把握这一战略机遇,要求企业必须将自身发展路径与国家战略导向紧密锚定,重点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
邵京认为,企业需深入研判政策细则,积极运用证监会推出的“简易审核”“小额快速融资”“分期发行”等便利化工具,有效缩短交易周期,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风险预判能力,将政治风险评估置于项目筛选和决策的前端。在策略选择上,可考虑更为灵活的方式,如先期开展技术合作、分阶段收购策略等;在交易协议中,明确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坚守产业逻辑
精准发力
并购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的整合需聚焦主业升级,围绕产业链补强、效率提升或能力跃迁展开并购。
专家们强调,企业要坚决避免追逐短期热点的盲目跨界,杜绝脱离核心能力的“商业帝国”式扩张。必须引入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严格的技术尽调与合规审查,确保交易建立在真实、可靠的价值基础之上。
筑牢风控体系
贯穿全程
并购重组作为一项复杂的高风险战略活动,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前瞻性与执行力。
肖刚提出,企业要构建覆盖“战略匹配—深度尽调—审慎估值—交易设计—监管沟通—周密整合—动态监控—绩效评估—商誉管理”的全流程、动态化风控体系,确保风险可知可控可化解。战略匹配要确保目标与公司核心战略高度契合,深度尽调揭示财务、法律、合规等全方位风险,审慎估值避免估值泡沫,交易方案设计支付方式、风险分担机制等,积极的监管沟通避免审批障碍,制定详尽的整合计划、动态监控关键指标,并购后做好绩效评估和商誉管理。
优化交易治理
强化保障
成功的并购不仅需要好的标的和战略,更需要精巧的交易设计与严谨的决策机制作为保障。
专家们建议,在交易结构层面,应积极创新,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以平衡风险与收益、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交易设计,善用“现金+股权”分期支付、“反向挂钩”吸引长期资本等工具,平衡风险与现金流。在决策治理层面,必须提升并购决策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设立由公司最高管理层、核心业务负责人以及具备并购专长的独立董事、外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高层级并购委员会。通过建立结构化的决策流程,确保并购决策过程透明、审慎,最终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目标。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柳立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