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有”到“优” 长护险制度全面推广面临挑战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王笑 编辑:吴芳 2025-10-30 09:10:01
时刻新闻
—分享—

“我父亲的退休金除了看病吃药,剩下的不够请个保姆。”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道出了一些失能家庭面临的困境。刘女士的父亲因帕金森病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年迈体弱,她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工作与照顾幼子让他们疲于奔命。

“我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一个人辞职回家,要么请个保姆,无论哪种,生活压力都会增加。”刘女士家面临的困境,正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图破解的核心难题。

长护险试点成效显著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其中,失能老人总数预计超过4000万人。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未来失能老人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专业的机构护理费用高昂,动辄每月数千甚至上万元,成为许多普通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

业内专家表示,当一个国家迈向深度人口老龄化,如何妥善照护失能老人,已不再是单个家庭的私事,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长护险制度,这项被誉为社保“第六险”的制度应运而生。

所谓长护险,指的是通过社会互助共济的方式,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长期失能的参保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保障,或直接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截至2024年末,长护险制度已扩展至49个城市,参保群众近1.9亿人,享受待遇人数超146万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减轻群众护理服务费用负担超500亿元。

长护险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无疑为“刘女士们”在沉重的现实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长护险试点后,刘女士为父亲提交了申请。很快,有专业评估人员上门,他们拿着详细的评估量表,耐心地询问并观察老人进食、穿衣、行走等各项能力。经过评估,刘女士的父亲被认定为重度失能人员。此后,刘女士可以每月领取定额现金补助,又或者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一切由刘女士一家决定。为了缓解千万失能家庭的生活困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今年下半年以来,长护险推进步伐明显加快。7月24日,国家医保局在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长护险制度。8月15日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提出,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合理规划配置定点长护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在制度推进的同时,配套体系建设也在同步完善。9月2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统一规范了36项服务,为长护险制度在全国落地奠定了规范性基础。

全面铺开困难重重

然而,种种实践显示,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长护险仍面临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升级挑战。

业内专家表示,首先,相较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当前长护险覆盖人群仍是少数,特别是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尚未被纳入保障范围。即便在试点城市,保障范围也多以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为主,如何将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老人纳入其中,是制度公平性面临的首要考验。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问题更为突出,但护理服务资源却最为匮乏,这构成了长护险推广中最艰巨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目前试点地区长护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划转、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形成了“三七开”或“四六开”的多元筹资渠道。但过度依赖医保基金“输血”,可能挤占基本医疗保险的资源,对于医保基金压力大的试点城市,长护险制度的可持续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因此,如何建立独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是长护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长护险的核心是“服务”,而非简单的“现金补贴”。但目前我国专业的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合格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且面临着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的职业困境。同时,提供专业照护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网络尚不完善。这导致可能出现“虽有保险,却无服务可买”的尴尬局面,或者服务质量和专业性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多元需求。

最后,如何科学、公平地评估失能等级,是长护险制度的核心技术环节。评估标准是否统一、评估过程是否透明,也关系到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配套体系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那么,长护险制度如何从49个城市走向全国?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统一顶层设计,并保持适当弹性。具体来看,一方面,确定统一的参保对象范围、筹资模式和基础筹资标准、失能评价和服务质量标准、分层待遇标准等,同时允许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对筹资标准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建立多方共担的筹资主渠道,对于城镇职工建立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对于城乡居民实行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的筹资方式。另外,还需要加快专业服务人员培养与培训,壮大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如在农村地区推广巡回护理服务模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护险制度全面推广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长期照护师职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展开。

2025年4月,全国首家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落地江苏,并使用全国统一开发的长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国家题库,顺利完成首次考试评价工作,首批81名长护服务从业人员正式持证上岗。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照护师职业资格认定工作有助于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发展,是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质量、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必要举措。

10月25日,贵州省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五级)考试在贵阳康养职业大学举行。此次考试共有100名考生参加。贵州省医保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此次考生构成呈现出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优的显著特点:其中大部分为大专以上学历,有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充分体现了该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除了贵州,同一天,还有江苏、河南、重庆等20个省区市开展了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专家表示,此举将规范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缓解居家养老照护需求压力。而一支专业化的照护队伍也为长护险制度走向全国注入核心动能。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相关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专业队伍持续壮大、市场参与日益深入,我国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将为更多像刘女士这样的家庭带来希望与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王笑

编辑:吴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经济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