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上市金融机构年报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数据披露已完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线下网点布局情况也进入公众视野,网络上与此相关的话题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金融机构减少网点数量与零售品牌关店一样是业务收缩,增加了排队时间,影响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也有人认为,金融机构调整网点布局是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还能实现降本增效,是务实之举。
金融机构线下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关系着一定区域内的金融服务的覆盖效果和用户体验。网点布局的调整是动态过程,既有服务需求变化的考量,也涉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调整。仅依靠网点数量的调整就判断金融机构的业务走向,难免会过度解读。
从年报披露的数据可以发现,2024年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关停网点数量超过300个。然而,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分支机构,部分银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也有分支机构。如果把关停的网点数量在银行所在城市范围内取平均值,每个城市调整的数量可能只有三四个,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不少商业银行在一线城市减少大型网点数量,增加布局社区网点,在一增一减中深耕下沉市场,反而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网点的绝对数量是面子,能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里子。比如在城市中减少网点布局密度,通过区分现金业务柜台和非现金业务柜台提升效率,积极引导消费者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机具办理业务,节省顾客时间又节省机构人力成本。在西北、西南地区的偏远乡镇,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往往通过新开乡镇网点、增派流动金融服务车等方式,满足当地群众存取现金的服务需求。
与银行业不同,保险行业近年来线上化水平已经超过90%。以财险领域的车险为例,消费者无论是投保还是小额理赔都可以通过线上办理。人身险行业里的绝大部分险种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投保、理赔等服务。因此,对保险行业来说,线下分支结构和网点减少是必然趋势。换个视角来看,每个手持智能终端设备的业务员,都是一个可移动的服务网点,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已经大大增强。
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个乡镇有银行网点3个,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约97.93%,较2017年末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全国乡镇实现保险服务100%覆盖,全国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100%覆盖。
事实上,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并非越多越好、越密越好。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已有国有大型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布局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往往会指导股份制银行科学布局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内卷式竞争,避免资源浪费。
线下网点是金融机构与消费者连接的触点,但线上服务也具备提供金融服务的属性。因此,究竟是线下服务好,还是线上服务便捷不能一概而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归根到底还是要契合消费者的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只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