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汽车,一场向上的突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龙真 2025-09-28 09:15:54
时刻新闻
—分享—

“高端豪华车不会来中国制造,即便来,也会带着自己的供应链来。”

“当时听说要造上百万的车,会自我怀疑,这能做得到吗?”

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火了。我们的汽车工业走过七十余年,可如果要说出一个百万以上的国产高端车品牌,很多人却叫不上来。不少中国汽车人的心里,仍然憋着一团火——“汽车行业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那……我们为什么做不了最亮的那一颗?”

这个夏天,央视新闻来到上半年汽车产量第一省安徽。在那里,一款中国高端豪华车正在量产爬坡,它的背后,是二百二十多家供应链企业。我们采访了近五十位造车一线的工程师和工人,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有成功制造豪华汽车的经验。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进入尊界项目前,焊装车间张厂长刚刚经历了一次国产豪华车的研发失败。

张厂长毕业那会儿,街上跑的国产车多是夏利,“很多人会觉得买自主品牌的车没有面子”。于是,他“挤进”了如日中天的合资车企。工作久了,他开始问自己:“这些车不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吗?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呢?”

当国产新势力崛起,一家豪华自主汽车品牌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离开了合资车企,满怀信心来到国产车企造高端豪华汽车,没想到,“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情感,但,那家企业破产了,被市场淘汰了……很失落,很不平。”

或许那时,不少汽车人心中都有个问号——中国,有能力造高端豪华汽车吗?

走出失败,张厂长加入尊界超级工厂,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

1.jpg

同为“80后”的涂装车间舒厂长,在合资车企二十年。他本以为会“干到退休,拿着不错的薪水,安安稳稳。”可当行业拐点到来时,舒厂长心里那团火被点燃了。“可能以后都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完全是创造,是参与0到1的过程,而不是从1到2或者从1到10。”

七十六天,尊界S800大定突破了一万台。这是好事,可舒厂长压力很大,“产能瓶颈就在我们这边的双色拼接工艺上”。

“我现在每天二十四小时拼了老命,订单可能也要做到年底才能交完!”一边赶工,一边还在加紧扩建机器人产线。进入尊界项目,很多工艺流程都颠覆了舒厂长二十年的涂装经验。“一些企业家的座驾还是国外豪华高端品牌,因为国内没有,是个空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填补起来。”压力之中,他看到的是突破。“在我这个年龄,还是想去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去创造。”

“00后”小贾跟朋友说起自己现在干的这份工——给尊界S800这样上百万的豪华汽车包覆座椅,朋友开玩笑地回了一句:“你也配?”

的确,“德国、日本的高端车,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产业链来,豪车是不会在中国制造的。”这意味着,国内大部分产业工人们,没有机会接触高端汽车及其零配件的制造技艺。

给豪华车包覆座椅,小贾的师傅任友来也没干过。“面套都是新研发的,只告诉我们大概怎么包覆,真包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塞的时候发现手出不去了,比如真皮弯曲久了就出褶了……”

给豪华车做内饰,延锋内饰的工程经理况劲锋心里也在打鼓。“以前的产品,合资品牌已经把它设计出来了。把数据提供给我们,我们开模、试制、投产,只参与设计之外的工作。现在自主品牌要求我们从最开始就要参与进去,要共创新产品。”

给豪华车配空调,江淮松芝空调技术中心主任郑伟一再犹豫。公司原先是中韩合资,车用空调技术都要在韩国学习。“别人的技术还有封锁,记忆很深的是以前做自动控制器,一个韩国人讲了要怎么做,另一个韩国人还跟他大吵一架,说这个东西不能教。”郑伟形容那时的工作就像是“拷贝”,“人家给图纸,按照别人的图纸来做。”

现在“图纸”拿掉,这高端豪华车,要怎么造?

尊界S800对车用空调提出的要求是——三七比例双层流、多温区多风量多模式。既要空气质量好,又要节能,还要能在每个出风口自由调节温度和风量,这样的“既要又要还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的现成产品可以参考。”

郑伟曾想过,达到国外豪华车现有水平就不错了,“但华为的意思是,如果跟他们一样,就没有任何优势,要做就比他们做得更好。新能源时代,大家是一样的起点,就看谁走得快。”

其实,这不也正是他们一直在等的机会吗,“往前走,去试试,万一做成了呢?”不过,摆在眼前的,是技术难题,是成本投入。

想让空调四温区独立,测试设备就得升级,一根管子变十三根,实验数据几何倍增;想让空调外内循环分风比达到极致的3:7,不起雾又省电,方案就要不断迭代,实验模具不断重开,足足测试了四十七轮。

最终交出的产品,“与分风比5:5时对比,七小时能省一度电,一度电就能多跑六到十公里;与传统的单循环空调对比,七个小时可以省下近十度电。”郑伟感慨,回过头再看其他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感觉完全不一样,高端产品都能做,再做中低端产品就太简单了。”

“开始我们都认为不可能做到,这怎么可能做到?”这是供应链企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现在,他们也会说——

“我有什么不能干的?再贵的车,不也是人干出来的吗!”

一辆车,带动一条链。提升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全链条上,人的价值。“三十年前,都是外资车企到中国办厂。希望未来中国车企走遍全世界,能引领这个行业。”

谁又能说准,三十年后的中国汽车人,会是什么样呢?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龙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经济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