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费办理银行卡的时代,你愿意为了定制一张特殊的银行卡花费上千元吗?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有银行推出了私人定制(DIY)借记卡服务,借记卡的卡面、卡号甚至连卡的材质都可以实现私人定制,“顶配”项目收费高达上千元。
“调整后的DIY卡服务收费优惠政策自2025年8月1日起执行。”7月22日,吉林银行在发布的关于新增、调整部分服务收费项目公告中提到,该行将调整DIY借记卡收费项目的优惠政策,此前免费的DIY卡面定制、卡号定制等服务将开始收费。
根据公告中的收费项目,调整后,该行DIY卡面定制费从每张100元到每张七八百元不等,若客户选择了“DIY卡面定制+8位卡号定制+金属材质定制+邮寄”的“顶配套餐”,叠加的收费总金额高达1001元/张。
不过,对于实际的收费标准,吉林银行客服人员向记者解释称:“DIY卡面定制费用会根据客户层级不同实行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也会结合客户贡献情况酌情调整收费金额。”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卡定制并非银行最近才推出的新花样。近年来,包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陆续推出了借记卡或信用卡的私人定制服务,定制选项十分丰富,价格上限高达5000元。
早在2017年,兴业银行就推出了信用卡特殊设计收费项目,根据卡片主题、设计及配套制作工艺具体定价,单张卡的工本费最高可达3888元。
2022年,交通银行也推出了“个性化照片借记卡”服务,申请人可以上传包括个人艺术照、全家福、宠物、风景等各种照片,生成定制卡面借记卡。卡面有横版竖版以及蓝黄红白4种卡片基础底色可选。同时,卡面最后6位数可由客户自选。
浦发银行也面向对银行卡卡面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推出了定制款借记卡服务,该行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卡片、卡面、随卡专属会员和权益等定制服务的产品。
实际上,银行卡私人定制潮的出现,也勾勒出零售业务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转向“精耕细作”的存量竞争的布局方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近5年来,信用卡存量规模在2021年达到8亿张的高点之后便开始持续下滑。仅2024年一年,信用卡就减少了4000万张。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降至7.21亿张,已连续10个季度下滑。
除了规模出现下滑,信用卡业务的渠道收缩趋势也愈发明显。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涉及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机构,成为信用卡存量竞争时代的又一注脚。
“多家银行推出DIY借记卡定制服务,反映出当前银行业在零售业务转型中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的趋势,银行更加注重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客户黏性,金融产品逐渐向场景化和体验式延伸,以更好满足客户情感价值与身份认同需求。”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说。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卡卡面定制服务自推出以来就有着十分稳定的客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不少持卡人都晒出了自己在银行定制的银行卡面,有人将结婚照作为定制卡面,也有人将自己的宠物照片定制为银行卡的卡面。
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从快速扩张阶段转入存量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已不再单纯追求发卡量增长,而是更注重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挖掘与客户体验升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在未来竞争中,信用卡业务还可从三大维度挖掘优势:一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深耕细分客群需求,提供差异化权益;二是加速数字化转型,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和生态,尤其是抓住年轻客群的消费趋势;三是优化风控模型,提升资产质量,降低不良率。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冰洁
编辑:吴芳 实习生 刘琴